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点击次数:2211 发布时间:2022-11-18 14:01:00

李娇丽
(中山市工贸技工学校基础教学部  广东中山 528404)
摘要: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教育阵地相对狭窄、教育理念跟不上经济形势发展而欠缺科学、教育方式趋表层化造成压迫性后果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中职学校必须从拓宽教育阵地、完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等方面入手,切实对德育教育进行改革,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珠三角;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是使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目前,德育教育已引起了我国绝大部分中职学校的重视,在德育教育工作方面,很多中职学校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为例,试分析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主要对策。
                一、珠三角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珠三角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显处在全国前列,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该地区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发展迅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交错和繁复,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依旧是比较薄弱的一环,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育教育的阵地相对狭窄。据笔者所知,目前珠三角地区大多数中职学校依旧沿袭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将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设在德育课堂上,并且仅以讲授基本的德育课、人生指导课为主。显然,以传统的模式来开展德育教育,有其合理和十分必要之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珠三角地区中职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已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及该地区的以往时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生活富足带来的职业倦怠、生存竞争带来的精神恐惧、网络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等等都对珠三角地区尚未成年的中职学生造成了甚大冲击和影响。这些影响已明显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学校如果引导不足或者估计不够的话,必然会带来一些列不良的后果。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理应成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题中之义。但是,教育的阵地如果仅仅局限在德育课堂上的讲授、分析、辩论是明显不够的。这种单调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的大众传媒时代,明显地给学生一种乏味、枯燥甚至厌倦的感觉,由此其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德育教育的理念欠缺科学。一般认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目的”。在这种理念中,前者关注的是人的“就业——生存技能的培养”之维,后者关注的主要就是“道德塑造——职业道德培养”之维。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当然也以这种教育理念为指导。在这种职业教育的理念指引下,当前珠三角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也基本以这种理念为追求目标。这样,德育教育的目的就变成了仅仅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塑造职业道德的一种手段,而遗忘了人性全面发展之诉求这一维度。很显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谋生技能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塑造对于中职生未来的职场生存十分重要,这一点在珠三角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但是,问题也恰恰处在这里,我们知道,珠三角地区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家庭生活富足,他们对于职业的诉求明显超越了温饱时代的限制。客观地说,很多学生完全可以不参加工作,照样生活得丰衣足食。所以,这种情况下,中职德育教育如果仅仅关注和就业相关的技能培养、道德塑造之维,明显是欠缺科学的。笔者认为,当前中职德育教育除了关注与学生就业相关的导向外,必须完善理念,更关注学生更高层次的人性诉求,这种诉求是出于职业教育的,但是又要超越单纯的职业塑造。其目标指向应该是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荣誉感、神圣感等,使学生认识到,学校进行的职业教育能使他们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至于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德育教育理念,是目前珠三角地区德育教育甚至是职业教育面临的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具体本文在第二部分再做论述)。
第三、德育教育的强迫性、压迫性过甚,缺乏自由意识。我们知道,大多数都是初中时代学习基础薄弱、思想行为“异常”的分子。他们无论在老师、同学还是家长眼里,都是属于“问题学生”之列。于此,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这种给学生的普遍定性和“标签”行为,使家长普遍地对中职学生的教育给予了以下的定位:进入学校,目的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学坏”,防止其到处“搞事”就可以了。家长们的这些看法自然有其道理,当然也是这些地区中职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仅限于此,问题就来了: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问题,学校自然把主要任务交给了德育教师。德育教师在这种家长的“前见”误导下,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纠正学生问题的外在形式上。这些外在形式主要有以下体现:以训斥代替耐心疏导、以设置警戒“红线”代替塑造道德人格、以违规“恐吓”代替守法成人等等,不一而足。很显然,这些德育教育的方式具有强烈的强迫性和压迫性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知道:你不能做什么,如果你做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这是一种带有“命令式”的教育方式,缺乏德育教育应有的自由意识导引维度。它们忽视了德育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成人。我们说的“成人”德育教育方式,是指通过老师的疏导,使学生树立起“道德主体”的人格。恪守道德,是人通过主体内在的自由意识,选择道德而非罪恶作为行为的意念。这种恪守,是人的自由意识的彰显,表现了人与动物之根本差别。遵守法律,同样如此,它是一种对法律认可之后的自由行为,这体现了人的社会本质。
以上种种,是当前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还存在部分学校对德育教育(特别是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配备不足、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鉴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
 
                      二、主要问题的对策
基于以上所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珠三角地区的现状,以下笔者试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第一,开拓德育教育阵地,多渠道、宽领域开展立体式的教育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外,还应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和领域,开展立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立体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一下几种:其一、课堂——课外活动场所——宿舍的三位一体。也就是说,德育教育除了课堂讲授以外,我们应该也要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域的教育。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如运动会、晚会、实训活动、各类比赛等,组织者均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巧妙的安排加入一些德育教育的因素。对于学社宿舍,学校更应该给予高度关注。显然,课堂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均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同时,宿舍作为一个“小社会”,是学生学会为人为事、养成细小生活习惯的重要场所。对此,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宿管员,应该时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细致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样才能及时纠正在宿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尤其在珠三角地区,多数中职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沟通,学生中又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长期形成的孤独感的疏散就主要靠学校课堂之外的宿舍“群居”阵地来解决了。老师如果能适切地加入这一阵地,这种德育教育的开展比课堂教授有奏效得多。其二、学校——家庭——学生的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主要是强调中职德育教育应联合家庭、学生本人来进行。对于学校,应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除经常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行为表现外,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习惯、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思想行为表现等,做到全面评价和比较,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诊治”。对于家庭,学校应该在了解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给予家长一些教育子女的正确指引,特别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家长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和方法。对于学生本人,学校特别是德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针对个别学生开展更多正面的善意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德育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等等。
笔者认为,珠三角现有的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这种三位一体式的全方位德育教育模式创造了足够的条件:教育投入的经费充足、交通网络发达、信息沟通便利等等。这对于学校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学生住宿条件的改善,学校、家庭、学生三方的沟通等等都配备了良好的“硬件”,只要学校高度重视、逐步执行,这种立体的德育教育模式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是不成问题的。
第二、与时俱进,完善德育教育理念。第一部分所述,本文强调的完善德育教育理念,首先是从完善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理念开始的。这种理念的完善主要是指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超越传统的仅仅注重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塑造这两个基本之维,将目光放得更远,投注到学生的人性发展上面。诚然,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生存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塑造,这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必须素质。但是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人们的职业期望明显超出了仅仅糊口和合乎道德的低层次要求,而趋向了职业应成为人生价值实现、意义建构的更高人性之维。这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人性诉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明证了的。如果中职学校的教育无法意识到这点,其再多的教育或者花样翻新的“引导”可能都收效甚微。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同样也不例外。所以,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完善理念,将人性的更高诉求纳入到教育的根本理念中去。本文所说的这种关注人性发展的德育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是其未来参与社会活动的必须手段,同时只有掌握了技能或者专业技术,人自身内在的本质力量才可能公开化,向世界表明自己的价值——即对社会的“有用性”。也就是说,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使其有可能在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等等。很明显,这种德育教育的理念,超越了人功利生存之维,而趋向了审美之维。如果这种理念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笔者认为,专业技能的深入钻研、职业道德的顺利塑造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理念的更新和完善,离理念的实践甚至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后者需要中职学校的广大教师的不断摸索和实施。不过,这种实施的困难并不说明更新理念的“空白无力”,恰恰相反,理念的更新和建构为当前德育教育困境的解决和未来教育的方向奠定了基础并指明了出路,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转变方式,实施以“自由意识”建构道德世界的人本德育教育。这种以“自由意识”为基础的德育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第一部分所说的以外在“命令式”的压迫性道德教育来说的。这种德育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你应该这样做”来作为引导的,区别于第一部分讲到的“你不能做什么”式的压迫或威胁性教导方式,前者讲求的是一种人自由选择、自我建构的过程。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人之为人的尊样和价值的表现——选择道德法则作为行为准则,从而遵守道德法则。这种由内在的自由意识建构的道德世界也正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所充分论证过的,正如其所说:“你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够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的立法的原则。”[1](P39)显然,这种“行动”,这种以普遍性来作为法则的行动准则的确立和践行,均是人的自由意识的表现。这种道德行为方式是以人为根本的,体现了人和动物之根本区别的自由特征。当然,这种看似崇高的道德行为方式,在中职学生中如何传播并使他们确认似乎对于很多教师来讲是个难题。其实,在笔者看来,事情并非如此。在本文所说的珠三角地区,经济交往的发达,实质上为人的自由意识启蒙创造了良好条件:充分发展的经济交换方式是人自由选择意识的一种前提。再加上,在衣食无忧的状况下,如何能通过德育教育激起人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冲动,从而由道德入手去确立人生的意义或者尊严,也许对于当前经济人所面临的意义虚无、道德沦丧的问题解决时一种很好的办法。当然,这需要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从根本上摒弃强迫式的教育方式,从学生内在人格建构的角度入手,通过教师自身的身体力行、对学生的耐心疏导和透彻讲解等等方式而行之才能达至。显然,本文所讲的这种人本德育教育方式,是对传统对中职学生定性看法(有问题的学生)还原之后展开的。也就是说,将原本人们认为“有问题”的学生还原为“正常人”之后,老师才正式展开教育的。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还原,并非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前科”,而是试图还学生原本应有的“正常世界”,使学生能在青少年原本应享有的对待(平等、公平、自由)下,健康、全面地发展人性。
以上是针对目前珠三角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主要问题提出的主要对策。此外,要全面解决种种问题,中职学校还应从加强德育师资、创新教育手法等方面入手,本文不再展开。
总之,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这种问题更加突出。作为中职学校、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应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从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完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方式等方面入手来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康德著:《实践理性批》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4、张建华,《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之我见》,新学术论坛,2009年第12期;
5、李长征,《对现代中职德育教育的探讨》,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年第14期。 
 
 
作者简介:李娇丽(1980——),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广东中山市工贸技工学校基础教学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生德育。
  •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