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三重路径

点击次数:2459 发布时间:2022-11-18 14:00:00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三重路径

                               李娇丽
           摘要:德育课是中职学校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课,其主要的功能是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但当前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普遍较低,无法体现其作为文化素质课应有的功能。改变中职德育课实效性较低的窘况,必须从中职学生自身特点及当地现成资源出发,以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场所等三重路径为切入口,建构一种立体综合的全面、多层次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实效性;三重路径
 
德育课是职业中专学校的一门文化课,也是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德育课实效性的高低既关乎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全与否,也关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中职德育课实效性低下:学生厌学、拒学等情绪明显,课堂上走神、心不在焉甚至是逃学等现象十分普遍。诚然,造成当前德育课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十分复杂,这既有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局限,又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问题。不过,只要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重新审视中职德育课,目前的困境仍然是可以突围的。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总结和论述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性的三重路径。
 
一、转变教学模式,以“开放”课堂代替“宣讲”课堂
     在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主要就是要给未成年的学生灌输一些现成的成人规则、道德教条和生活经验等。在这种思维定势的支配下,很多老师认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只要老师把道理明确地摆出来,把道理讲清楚,树立教师在德育方面的权威从而让学生去服从和模仿就足够了。因此,德育课堂变成了老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老师在未成年的学生面前高高在上,老师是一个绝对的权威,老师讲出来的就是真理,老师说一不二。这种传统的德育课堂,本质上讲,一种教师独白式的“宣讲”,没有对话与交流、没有碰撞与交锋,可想而知,即便教师再投入、将道理阐述得再透彻,也是和中职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特点所不符合的。所以“宣讲”式的德育课堂,难以引起中职学生的兴趣是难免的,其实效性低下也是必然的。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大胆转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以“开放”课堂代替“宣讲”课堂。
所谓的“开放”课堂,其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由教师一个人宣讲的“封闭”教学形式。不同于后者,前者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形式。在“开放”课堂中,教师已不是一个绝对的“权威”,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对话”和“探讨”是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并非盲目的对话,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中间给学生一种对问题解决的正确导向和启发,激发学生思考、分析并最终能阐释问题。笔者认为,“开放”式课堂和中职学生的认知和成长特点也是完全吻合的。因为,一般来说,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由于成绩较差,其内心大多均有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自卑和挫折感。这种自卑和挫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开解,其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必定造成一种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在传统“宣讲”式的德育课堂中,在老师这个“绝对权威”的面前,他们的自卑和挫折感必定是有增无减。而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好一个以“对话”和“探讨”问题为特征的“开放”课堂之后,学生心中的那种自卑和挫折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另外,处于人生普遍叛逆期的中职学生,他们内心对“绝对权威”有一种天然的抗拒,这时如果能和他们“对话”,显然有利于他们对“对话”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所以,以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参与为核心的“开放”课堂,必然能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我的勇气,从而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二、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要切实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实效性,除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宣讲”课堂为“开放”课堂外,还应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这其中主要是要注意利用多媒体和各种网络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改变相对枯燥的德育课堂现状,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开始进入所谓的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网络和信息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80后”、“90后”的中职在校生,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网络和信息的环境中,不断变幻和发展的信息时代的一切产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有天然的亲切感和吸引力。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对于这种时代的新境况,所有的课堂都应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中职的德育课堂,更应有所选择地给予高度的关注,并给予利用和引导。
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内容和形式相匹配,避免出现过多、过繁复的图片和音像资源。当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但有一个明显的误区,某些老师认为,课堂PPT图片越多、音像资源越丰富,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诚然,一定的图片和音像资源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过多、过繁复的图片和音像资源用在课堂上就会适得其反。这在中职德育课堂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德育是一门严肃的文化课,中职学生又处于尚未成熟的认知发展阶段,如果过多的图片和音像资源出现在德育课堂中,既有降低德育课严肃性的嫌疑(娱乐化倾向),更严重的是,会转移未能年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焦点,最终必然导致课堂实效性日趋低下。其二,案例要真实可信,评价要客观公正。现在的网络资源中,信息可谓鱼龙混杂。各种正面和负面的新闻和信息充斥着网络世界,对于这些信息的选取和分析成了中职德育课教学面临的严峻而又关键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网络案例的选取必须真实可信,这是赢得学生的前提。同时,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案例,德育教师均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分析和评价,这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分清黑白十分重要的一种引导和榜示。其三,时效性和历史性相匹配,避免单纯使用时髦性的网络资源。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辅助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应十分注意,这就是在案例的选取时,必须要同时兼顾时效性和历史性。很多教师以为,紧跟时代的事件符合学生的口味,这点没错,但如果案例仅仅局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这很可能无法让学生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因为当下过热的事件,往往还无法定性和定向,学生对此关注更多靠的是事件本身的“热闹”现象,如果当下事件能配以历史事件为对比,这无疑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比、甄别和思考相似事件发生的缘由和机制,从而能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等。显然,后者才是中职德育课应有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上三点,如果把握得当,必定会大大提高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使德育课能真正发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和功能。
 
三、拓展教学场所,充分利用本地的物质性文化遗产及政府资源辅助教学
     中职德育课,除了传统的以室内课堂为主阵地的教学场所外,还应充分拓展第二课堂,开发一些室外的教学场所,这对学生直接认知和体会书本的知识和道德十分重要。中职学生基本处在青春期,身心均处在发育时期,喜欢冒险,喜欢体验新鲜的事物,他们大多爱动不爱静,好户外多过户内。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应注重合理地利用一些户外的教学场所,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和德育课的特点相关,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一些本地现成的物质性文化遗产及特殊政府部分资源,适当安排学生对之进行参观和调研。
具体地说,开放户外德育教学场所,应从以下几类地方入手:其一,利用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资源,激发学生思考人生、磨练意志的意识。一般来说,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个地方都会有当地的博物馆等,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中,大多是以记载当地某些名人的生活经历、人生磨难和辉煌成就等历史事实为主。对这些特定地方的参观和调研,既可让学生观瞻到历史的厚重,更能让他们体会和直观见证到名人的成长经历和磨难等,这些对学生本人的成长大有裨益,他们因此可能学会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懂得磨练自己的意志又怎样的重要性等。其二,利用环境保护区、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爱护生命的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和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地方都专门成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当地的物种、植被等。笔者认为,中职的德育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当地现成的自然资源,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充分地体验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珍贵,这和德育课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主要宗旨是不谋而合的。其三,利用监狱(看守所)、法院等政府资源,启发学生的法律意识。除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来充实德育课的课外实践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利用政府的某些资源。笔者认为,政府的资源主要集中在监狱(看守所)、法院等与法律相关的场所中。每个地方基本都有监狱(看守所)、法院等现成的政府部门。德育课中,如果让学生走进这些场所,可以令他们充分体验和感受到自由的价值、形成真切的法律和规则意识等。显然,这些和中职德育课的功能是十分吻合的。同时,中职生又处在法律和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监狱(看守所)、法院审判等的亲身考察和调研无疑会增强和加快他们对这些观念的形成和坚守。以上这些户外德育实践课,教师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活动过后教师可布置一些简单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如写观后感、考察体会等,加深学生对课本和实践的认识,从而真正提高德育课的内在实效性。
终上所述,提高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当地现成的资源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场所,充分运用三重立体的路径来完成教学,最终真正有效地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发挥德育课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本来功能。


[1] 李娇丽(1980——),女,湖南衡阳人,哲学硕士,广东省中山市工贸技工学校基础教学部德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职业教育。
  •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